要像醉驾入刑那样,像惩罚乘客在飞机上闹事那样,从立法和执法层面,迅速弥合相关制度缺陷,不断加大惩罚力度,对种种挑战文明底线的行为及时亮剑,以避免出现一些法治的“局外人”。
针对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挑战文明底线的行为,最近不少地方迅速作出回应: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接连宣判3起拉拽公交司机案,3名被告人的行为致使正在行驶中的公交车失控,司机或乘客受伤,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;浙江杭州整治不文明养犬,不在规定时间?#25991;?#36955;?#32602;?#25110;纵容宠物狗随地?#21028;?#19981;及时清理的,将面临罚款。
对不讲文明、不守规则的行为,以制度惩罚及时亮剑,果断说不,值得激赏。此前,公交车上乘客抢夺司机方向盘,制造险情;小区遛狗?#27492;?#32499;吓到孩子,孩子妈妈赶狗反遭狗主人拳打?#30424;摺?#36825;类场景刺目刺耳,刺痛人心。如何回应人们对涵养社会文明、提升公共治理水平的期待,已经成为中国?#25191;?#21270;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。
社会文明的养成,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。在社会文明的肌体中,规则是筋和骨。一些人权利意识高涨了,规则意?#24230;?#27809;有跟上来,在私?#24459;稀?#20809;着脚”,让公德“无法跑”。正如有网友批评高铁“霸座”者,“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”。解决这种“文明的剪刀差”,不能止于舆论批评,还要不断强化制度弥合。因为文明不仅是道德教化出来的,也是严管约束出来的。
不讲文明、害人害己,不守规则、破坏秩序。在现实中,“医闹”虚伪欺诈的丑陋,航班延误者大闹机场的蛮横,行人三三两两闯红灯的随意……这些行为,是?#25191;?#25991;明不应承受也不能承受之重。当前,需要通过一场文明提升,来发挥教育文化的唤醒作用,在人们内心不断注入道德因子,让人们成为美德的“继承者”。更重要的是敢于亮剑,惩前毖后,让不守规则的人付出代价,让守规则的意识深入人心。
从“醉驾入刑”到“医闹入刑”,再到抢公交方向盘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性,这些制度惩罚正在?#20013;?#19981;断?#22836;?#20986;?#24049;?#30340;治理效应。“开车不喝酒,喝酒不开车”的蔚然成风,“医闹首要分子可判7年”的现实警示,让人们看到刚性的制度在不断助推文明“提速”,在?#34892;?#38450;范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,也在诠注法律格言所说的“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,一个人所能?#25381;?#26377;的一切权利,其唯一的?#20174;?#26159;法律”。
不可否认的是,对?#34892;?#19981;讲文明、不守规则的行为,法律还缺乏足够针对性,在执行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弹性操作空间。甚至,?#34892;?#23041;胁到公共安全的行为,制度惩罚?#19981;?#26159;停留在教育、罚款的层面,而没有上升到追究刑责的地步。这些都削弱了法治的震慑力。要像“醉驾入刑”那样,像惩罚乘客在飞机上闹事那样,从立法和执法层面,迅速弥合相关制度缺陷,不断加大惩罚力度,对种种挑战文明底线的行为及时亮剑,以避免出现一些法治的“局外人”。
对挑战文明底线的行为,只有敢于亮剑,捍卫以法律制度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,才能让文明跟上人们的前行脚?#21073;?#35753;法治跟上现实的需要,构建起匹配时代需要的精神文明。
(作者系本报评论员)
责?#20266;?#36753;?#21644;?#29081;元